12/28/2011

經濟成長

想像有一個大家族 除了年老與幼童 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並各司其職  在大家分工合作之下 這個大家族 在食衣住行上自給自足  即使經歷短暫的天災 生活也不於匱乏

大家族內有三個男丁負責稻米的生產收穫  有一天家族內某個人發明了更有效的耕作方式 結果只需兩名男丁即可負責原有的工作  其中一名男丁則失去了工作  這名男丁因沒有工作則只能分配到較少的物品  畢竟這男丁仍是家族的一分子 所以他並不會因為失去工作而餓死或失去住所

當然另一種結果也可能發生  就是生產更多的稻米 將多餘的稻米在市場交換回更多物品  但前提是有人要跟他交換  如果市場上稻米已經供過於求 則很難換到適當的物品

前面所謂更有效的工作方式 包括 稻作技術的改良 採用更有效率的機器 外包給外面的勞工(只要符合經濟效益)

技術的改良與機器的發明對經濟影響最大 長久下來很容易造成供過於求  畢竟一般人對食衣住行的基本消費在生活達到一定富足的水準後很難再有大幅度的成長  所以在這方面對勞工的需求會逐漸減少  失去工作的勞工就等於是對社會失去他的附加價值  如果他這時沒有適當的積蓄則會生活困難

這時只有靠新的行業來吸收失去工作的勞工  而這些的行業可能多會是在於娛樂與服務業  因為社會的進步意味著個人花費在生產民生必需品的時間越來越少  例如在越進步的國家 基本食物的消費成本占工作收入的比例會越來越少  同樣農業就業人口比例也逐漸降低

農業人口比例 在美國(0.6%) 日本(4.6%) 台灣(5.3%)   服務業方面  美國(76.8%) 日本(67.7%)   台灣(57.9%)  而中國農業人口比例約為38.1%  服務業約為34.1%

No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