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009

投資心得分享

不切實際的目標

自從 1998 在 Oracle 上班時 因為領股票選擇權分紅的關係 就在 E*Trade 開了證券戶頭 那時是科技股正夯的時候 怎麼買 怎麼賺 還以為自己很行 也常跟同事討論一些選股的資訊 大家都想在股市撈一筆 想說能不能一年賺個 30%~40%

2000 年崩盤時 損失慘重 還好因為剛開始投資沒多久 損失有限 後來仔細想想 如果真的那麼好賺 那些創業家也不用那麼辛苦經營企業了 花錢雇幾個像巴菲特和鎖螺絲的人就好了

以打敗大盤為目標

後來想投資也是ㄧ們學問 總是得做些研究 更別說選擇權了 雖然有選擇權分紅 到底甚麼是選擇權都不懂 於是開始發憤研讀與投資和衍生性金融產品相關的書籍 之後發現要賺錢 先以能打敗大盤為首要目標 一般大盤指數多以 S&P 500 為標竿 另一些像 Russell 2000 或 Wilshire 5000 或 S&P 1500 都不錯

於是逐漸開發出以ETF為主 搭配賣 Covered Call 的操作方式 即所謂的 buywrite 方式 操作標的的選擇則須考慮 年報酬率 波動性(volatility) 還有選擇權交易的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

絕對報酬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即使能打敗 S&P 500 若投資報酬率是負的(賠錢) 那心裡也不好受 於是想如果大盤一年平均報酬率為10% 那投資報酬率的目標就先訂為一年10% 以每年至少能賺10%為主

基本上 ETF 的部位是不太會變動 Covered Call 的操作方式必須加以調整 因為選擇權的部位通常會買回近月的部位然後再賣出遠月的部位 所以『買進賣遠』的 calendar spread 變成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

隨經濟指標適度調整絕對報酬目標

操作一陣子後發現其實要固定維持最少 10% 也不容易或太容易 有時景氣大好時 以這為目標又太保守 到時能多賺時沒多賺到 等景氣下滑 又無法達到應有的目標 於是投資策略就修正為以年報酬率 10% 為基準(或略高至12%) 再根據總體經濟的狀況來微調 也不強求一定要達到一年 10%

再配以適當的融資操作 根據景氣走向調整槓桿比例(leverage ratio) 當然融資操作是比較不利於 buywrite 於是改採 putwrite 的操作模式 但同時證券商的審核也要求較高 另一方面現金部位的管理也變成須注意的地方

以現金流為操作指標

經過前幾次的調整 操作起來是更能符合實際的需求 但所謂的『賺』通常是指以實現的獲利(realized gain) 但實際上的操作(選擇權避險)卻很難配合這定義 於是慢慢衍生出現金流(cash flow)的觀念 『賺』意味著正的現金流 有點像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經營一家公司